新聞

2022年1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- 2022年1月
度身訂造課程 推廣閲讀風氣 豐富資源支援小組學習 全方位照顧學生所需
全球化下英文的重要性日益增加,成為了世界上主要的語言,而幼兒階段是學習英文的最佳時機,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林偉才校長重視學生英語能力的發展,不論在課堂內外都為他們創造機會,利用多元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興趣,致力營造一個愉快學習的環境,使學生能孜孜不倦地學英文。
從初小培育閲讀習慣 打好英語基礎
閲讀是學習英文的重要途徑,不但能培養語感,更能累積詞彙,提升寫作水平。學校參加了由教育局NET Section 舉辦小學生識字計劃——閲讀及寫作(PLPRW),得到大量優質英文圖書素材,再按學生需要彈性調整課程,初小每星期部分英文課都由外籍英語老師和教學助理擔任故事教學。學校十分重視初小的語境訓練,所以增聘以英語作為母語的外籍教學助理,務求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與外國人交流。林校長表示:「隨着教學資源和人手變得豐富,師生比例得以降低,進行圖書分組教學時,學生得到全面照顧,減少學習差異,朗讀和對答機會亦增加,能夠從初小打好英文基礎。」
除此之外,跨課程閲讀(Read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,RaC)也是學校近年課程發展的重要一環,英文科與常識科結合,一同推動學生閲讀,其中一個主題是植物,老師選取一本有關栽種植物的圖書作教材,再因應內容設計六個課堂活動,活動包括由學生親手栽種紅豆及記錄紅豆的生長情況,進行延伸學習,深化知識。老師會用英文教學生一些種植知識,例如植物需要什麼營養才能生長,學生因而學到很多科學詞彙。課程同時教導學生愛惜大自然,透過閲讀建立對植物的正面態度,塑造品格修養。
另外圖書館亦增設大量英文圖書,初小每星期都有一堂閲讀課,圖書館主任會講故事、教授閲讀技巧,然後評估學生的閲讀能力,再推薦他們借閲不同書籍,協助他們從初小就建立閲讀興趣。「多閲讀對學習英語一定有幫助,所以老師會定期在閲讀閣舉辦圖書分享活動,邀請學生參與。」
高年級分組上課 全面照顧學習差異
學生在初小打好英文基礎後,高小就會進行分組學習,老師會按學生的英文能力和學習表現,把他們妥善分組。林校長指出:「學校的抽離式小組學習政策有助提升學習成效,因為小組中的學生英語水平相約,老師可按他們的能力安排適合的課程,學生相對容易取得成功感,學習氣氛也變得更濃厚。」雖然分組學習需要更多教學人手,但學校深信這樣的安排能夠照顧到每位學生,提升教與學效能,所以願意投放資源,讓老師可以更貼心地照顧學生所需。學校亦外聘專家,為高小學生開設拔尖班,進一步加強他們的英語能力,以助學生更順利銜接中學課程。
另外,高小亦有閲讀課程,學校申請基金購入大批圖書,種類多元豐富,然後分派到各個課室,老師每星期都會讓學生自由選擇與自己能力匹配的圖書閲讀。「當學生有選擇權,可以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圖書看,就會增加學習興趣和主動性,自然能夠培養出閲讀習慣。」此外,學校為了讓學生有更多學習體驗,不只用教科書上課,添置了另一批圖書在課堂使用,老師會在堂上與學生一起閲讀,教授一系列閲讀技巧,學生課後也可以把圖書借回家自學。
推動電子教學 促進師生教與學效能
科技日新月異,電子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方法,漸漸在校內擔任了重要的角色,林校長鼓勵老師積極利用不同電子平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。「電子平台作為一種學習媒介,方便學生隨時隨地溫習,下課後也可以在網上聽到老師預先準備的錄音,另外學生也可以一邊讀生字,一邊錄下來,透過平台傳送給老師,得到即時的評價和意見,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。」老師亦篩選了一些電子閲讀平台,並把他們推薦給學生,當學生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時,只要用手指長按螢幕,系統就會自動發音,學生可以即時了解詞彙的讀音和意思,是一種家庭學習支援,學生不用父母協助,也可以善用課後時間自學。
善用優質教育基金 拓展學習資源
學校申請優質教育基金,推動英文科高階思維訓練課程,希望透過自主學習、不同程度的提問及多模態文本等,增進學生英文學習廣度和深度。同時學校亦有申請基金舉辦英語戲劇活動,善用增建的LED 大螢幕做背景,令戲劇氣氛得以昇華,學生更加投入。林校長表示:「要成功演好一齣話劇,學生必須熟讀英語台詞,經過多次練習,慢慢掌握説英語的語氣和表情。」基金資源又會用在與英文有關的課後興趣小組上,包括英語話劇訓練,以往更會帶學生參與戲劇節,擴闊視野。
除了戲劇教育,學校亦曾舉辦英語才藝表演,學生們施展渾身解數,有些人唱歌,有些人則演短劇,激發他們對英語的熱情。另外學校每年定期在聖誕節前舉行一年一度的英語日,由老師安排豐富的英語活動,例如在班上表演短劇、英語口號設計、到校英語話劇欣賞、攤位遊戲和卡牌遊戲等,讓學生樂在其中,享受學習英文的樂趣。